===張春興教授,心理學概要(重修版)===
====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8月第一版四刷=======
===========以下摘錄自上書=========
====台北:東華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7年8月第一版四刷=======
===========以下摘錄自上書=========
- 心理學是研究人性的科學,人性由行為與心理顯現,行為與心理歷程兩者都是動態的。因此,歷來爭議的心身關係問題及天性與教養問 題,都是以人類身體功能為基礎去探討心理作用的。(p.33)
- 現代心理學研究心身關係時,在內容上包括從身到心具有連續性的四段歷程:
- (1)先由以生理為基礎的感官接受外界刺激而生的感覺;
- (2)繼而由腦的作用將感覺轉為知覺;
- (3)根據感覺和知覺,對當時情境所感所之產生統合性的認識而形成意識;
- (4)根據意識而表現出行為反應。(p.53)
- 感覺(sensation)是指個體靠身體感覺器官(耳、目、口、鼻、皮膚等)與環境中的刺激接觸時所收集到的訊息,進而辨別出 該刺激特徵的歷程。(p.54)
- 感覺器官的運作是,以生理變化為基礎的。知覺(perception)是指個體根據感覺器官對環境中刺激所收集到的訊息產生 感覺 後,經腦的統合作用,將感覺傳來的訊息加以選擇、組織並做出解釋的歷程。知覺的產生不僅靠感覺器官的生理基礎,而且是一種心理作用。(p.54)
- 感覺與知覺之間存在有如下的關係:
- (1)感覺是形成知覺的基礎,先產生立即而簡單的感覺經驗,而後再形成較為複雜的知覺經驗;
- (2)感覺是以單一感官(如眼睛)生理作用為基礎所產生的心理作用,而知覺則是大腦統合運作後所產生的心理功能。 (p.54)
- 引起視覺的光波有三種物理屬性(波長、強度、及純度),引起聽覺刺激的聲波,也有三種物理屬性:及頻率、振幅與複雜度。光波 有三 種心理屬性(色調、明度與飽和度),聲波也有三種心理屬性。(p.68)
- 身體不同部位的觸覺敏感度不同;在舌尖、口唇、指尖的感覺細胞密集之處,其觸覺敏銳,在背部、臀部、腳部感覺細胞稀疏之處, 其觸 覺遲鈍。(p.70)
- 完形學派心理學家經由研究發現,個體在面對次激情境而獲得 感覺訊息時,在心理上不自覺地將刺激情境加以組織,從而獲得有意義的知覺經驗。此等心理法則稱為完形組織法則 (Gestaltlawsoforganization)。(p.72)
- 所謂接近法則(lawofproximity)只分散性刺激的位置比此接近時,在心理上請向於將之組合在一起形成有意義的知 覺經驗。(p.73)
- 所謂類似法則(lawofsimilarity)指各刺激的特徵彼此類似者,在心理上傾向於不自覺地將之組合在一起形成有意 義的知覺經驗。(p.13)
- 所謂連續法則(lawofcontinuity)指刺激與刺激之間具有空間(或時間)上連續關係者,在心理上傾向於不自覺地 將其看成連續的關係。(p.73)
- 所謂閉合法則(lawofclosure)指刺激間顯示具有閉合成有形象異議者,在心裡上傾向於不自覺地將之組合在一起,形 成有意義的知覺經驗。(p.73)
- 大小常性(sizeconstancy)指憑知覺對物體大小作判斷時,有根據經驗而不根據物體遠近在網膜上映象大小變化的心 理傾向。根據視網膜映象的原理,物體愈遠,映象愈小;遠處一匹馬的映象雖比近處一隻狗的映象為小,但個體所知覺到,卻仍然是馬大於狗。(p.75)
- 形狀常性(shapeconstancy)指對物體形狀的知覺,不因觀察角度不同而改變原來形狀的心理傾向。從一扇門的正面 看,它是長方形,從門開一半的斜方向看,即使是網膜上的映象是梯形,但個體仍然知其為長方形。(p.75)
- 顏色常性(colorconstancy)指物體所處環境改變時,不因該物體反光程度的改變而影響顏色知覺的心理傾向。顏色 感覺本係由光波長短所決定,但顏色知覺卻有所不同;一張紅色的紙無論置於白色或黃色燈光之下,個體仍然知道它是紅色。(p.75)
- 明度常性(brightnessconstancy)指在不因物體明度的改變,而影響對該物所得知覺的心理傾向。。一支白色 粉筆,至於日光下或陰暗處,其所反射的光量雖大不相同,但個體仍然知到兩種情境下的粉筆都是白色。(p.76)
- 深度知覺(depthperception)是指憑眼睛對外在世界所獲得的遠近與立體感的知覺。深度知覺主要以視感覺為基 礎,惟視覺器官眼睛的是網膜是平面的,並沒有職司深度知覺的神經組織。因此憑視感覺而獲得深度知覺,絕不是生理作用,而純粹是心理現象。(p.76)
- 意識的三點特徵:
- (1)意識是經由感覺與知覺對環境中刺激的了解所引起的;
- (2)意識的主要成分是認知,個體不但知道環境中刺激所代表的意義,而且也知道自己當時在刺激情境下所想的與所做的一切;
- (3)意識中除認知成份外也含有情緒與動機,前者指個體對刺激情境的喜好或憂慮,後者指個體心理上有準備採取行動的內在傾 向。(p.86)
- 現代認知心理學家的看法,在個體行為與心理歷程中,意識具有以下兩大作用意識的檢選作用及意識的控制作用。(p.87)
- 根據動物學家觀察研究170種不同動物的睡眠時間,發現所有動物都有睡眠的行為。馬、牛、羊的睡眠時間甚短,每天僅需要 2~4小時;蝙蝠與犰狳的睡眠時間,每天多達19~20小時。在睡眠時間分配上,各種動物也不相同,多數動物的睡眠是在夜間,也有些動物晝伏夜出;有些動 物睡眠時間集中,每天只睡一次;有些動物的睡眠則分段進行。家畜中貓與狗的睡眠,就是隨時睡隨時醒的(Zepelin& Rechtschaffen,1974)。(p.91)
- 根據新理學家的觀察研究,新生兒每天平均睡眠16小時;六個月後,減為13小時;兒童期(2~12歲)約在10~12小時 之間;青年期(12~18歲)約為9~10小時;成年人一般在7~8小時之間;老年人(60歲以上)的睡眠,一般則減少至5~7小時之間 (Roffwarg,etal.,1966)。從人類與動物普遍睡眠的現象看,睡眠卻是有其必要的。(p.92)
- 弗洛伊徳其在1900年所出版的《夢的分析》一書,被譽為"改變歷史"的空前名著。弗洛伊徳的夢的分析是以潛意識為基礎 的,其理論中含有四點要義。(p.93)
- 下意識(subconscious)是指個體對其內外環境中一切刺激情境不完全了解的一種精神狀態。下意識一詞有兩種不同 解釋:
- (1)指個體當時對內外環境中刺激帶來的訊未加注意,因而對其所惑、所知、所記的一切,均未達到清晰了解的地步;如稍加 注 意,即可以很容易地進入到意識狀態。
- (2)根據精神分析的解釋,下意識一詞與下文所指前意識同意,是個體所惑、所知與所記的一切,在尚未達到意識層面的一種 意識 狀態。(p.88)
- 無意識(nonconscious)是指個體對其內在與外在環境中一切刺激情境無所惑、無所知、無所記的一種精神狀態。亦 即個體對外在內在環境中的一切刺激訊息,既沒有被動收受,也沒有主動處理。(p.88)
- 潛意識(unconscious)是精神分析學派的專門術語。按弗洛伊徳的說法,意識分為三個層次;居上層者為意識,居中 層者為前意識,居下層者為潛意識。潛意識一指潛隱在內心深處不為個體所知的意識;不為個體自己所知,並不就是"無有"或"不存在"。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 中存在著很多慾望、衝動、痛苦記憶、想像等。潛意識中的一切,之所以不為當事人所自知,主要是由於個體刻意壓抑使之無法浮至意識層次的緣故。(p.88)
- 前意識(preconscious)有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個解釋來自精神分析論,指前意識是介於意識與潛意識之間的一種 意識層面。潛意識層面下所壓抑的一些慾望或衝動,在浮現到意識層面之前,先經過前意識。前意識的另一種解釋來自認知心理學,指以前儲存在長期記憶中的訊 息。此等訊息雖早已儲存在長期記憶之中,但在平常不使用時,個人對之並無意識;只有在必要情形之下檢索使用時,才會有意識產生。(p.88)
- 夢境
- 當事人所陳述的夢,只是一種象徵性的表達,在象徵背後,隱含著另外的潛意識意義。當事人所陳述的一切夢的內容,稱為夢境 (dreamcontent),夢境分為兩個層面:
- 一為顯性夢境(manifestcontent),是當事人醒來後所能記憶的部分。顯性夢境是夢的意識 層面,是當事人能陳述的。
- 另一為潛性夢境(latentcontent),是夢境身處不為當事人所了解的部份。此一部分才是夢的真正面貌。屬於潛 意識層面 的夢,其情節是當事人無法陳述的。(p.94)
- 當事人醒來之後,他所能陳述的來自意識層面的顯性夢境,事實上是由前意識的潛性夢境改頭換面以偽裝方式轉化而來的。從不為 當事人所了解的潛性夢境,轉化成為當事人所了解的顯性夢境,期間轉化的過程,稱為夢境(dreamwork)。對夢的研究,目的就是研究前性夢境轉換為顯 性夢境中間的夢程。(p.94)
- 從夢的功能看,弗洛伊徳認為孟有兩方面的正面作用:
- 其一是夢具有守護睡眠的作用:入夢後可藉由夢境中的象徵性意識活動,沖 淡日間留下來的緊張情緒。
- 其二是夢具有願望滿足(wishfulfillment)作用;日間的願望受到控制無法滿足,可藉由象徵性的夢境中獲得 滿足。 (p.94)
- 學習(learning)是因為經驗而獲的知識,或是行為產生較為持久改變的歷程。(P.110)
- 桑代克的學習理路論有以下兩大要點(Thorndike,1921):學習是嘗試與錯誤的歷程,在問題情境中,個體表現出 多種嘗試性的反應,直到其中有一個正確有效反應出現為止。多種嘗試性的反應中,能有效解決問題獲得滿足結果的反應,就是在該次激情境中學習到的特定反映。 此種從多種反應中選擇其一並與特定刺激固定連結的學習過程,稱為嘗試錯誤學習(trial-and-errorlearning)。(P.120)
- 在嘗試錯誤學習歷程中,某一反應之所以能與某一次激發生聯結,是因該反應能夠獲致滿足的效果。這是嘗試錯誤學習能否建立的 基本原則,桑代克稱此原則為效果律(lawofeffect)。效果律是桑代克學習理論的中心思想。除以效果律之外,桑代克又提出兩個附屬原則,用以解釋 影響刺激與反應之間連結之強弱:一為練習律(lawofexercise),只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連結,隨練習次數的增多而加強。另一為準備律 (lawofreadiness),只刺激與反應間的聯結,隨個體本身準備狀況而異;個體在準備反應的狀況下,遂其反應,則感滿足,有過滿足經驗,以後遇 到同要情境時,自會使個體繼續做出同樣反應。(P.120)
- 斯金納在操作調驗作用的實驗設計中將強化物及其所產生的強化分為兩類:一類為正強化物 (positivereinforcer),只當個體反應之後,在情境中出現的任何刺激(如食物),其出現有助於該反應頻率增加者謂之。由正強化物所形成 的強化作用,稱之為正強化(positivereinforcement)。另一類為負強化物(negativereinforcer),只當個體反應後 在情境中既有刺激的消失(如觸即開關而停止的電擊),其消失有助於該反應頻率增加者謂之。由負強化物所形成的強化作用,稱之為負強化 (negativereinforcement)。(P.123)
- 根據動物實驗研究,採用負強化原理可以使動物產生兩種學習:
- (1)逃避學習(escapelearning),指動物學習 到從懲罰的情境中逃離,以免繼續受苦。
- (2)迴避學習(avoidancelearning),指逃避學習形成後學到迴避懲罰的一種更複雜學習。
- 柯勒稱黑猩猩對問題情境,是經過觀察思考而後決定採取行動的歷程為頓悟。頓悟(insight)是內在的認知心理歷程;在 經由頓悟而表現外顯行為之前,頓悟的內在認知歷程是看不見的。以後心理學上即稱此種學習方式為頓悟學習(insightlearning)。 (P.128)
- 觀察學習是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其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觀察學習 (observationallearning)指在社會情境中,個體只憑觀察別人的行為及其行為後果(行為後得到獎勵或懲罰),不必自己比現出行為反 應,即可學習到別人行為的學習歷程,此一理論為觀察學習論(observationallearningtheory)。(P.128)
- 根據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凡是對社會事務有能厚興趣,而且即願以自己做為影響大眾的人,其行為背後均存有強烈的權力動機。惟 從個人的外顯行為去推測,可將全力動機分為兩種:一種是個人化全力動機(personalizedpowermotive),另外一種則是社會化全力動機 (socializedpowermotive)(Lynn&Oldenquist,1896);前者是為了自己,後者是為了別人。 (P.225)
- 期望論(expectancytheory)是指人的所作所為都是有目的的,在目的追求的行為活動中,總是期望達到自己預 設的目的。人的一切行為決定於他的期望,期望自己的行為活動能夠達成 某種預期的目的。(P.227)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思想屬精神決定論。他認為人不能按個人的自由意志支配自己的行為。從因果關係看,一個人過去所作所為的 一切是因,現在所作所為的一切是果;幼年的生活經驗是因,成年後的生活經驗是果;前因決定後果,對自己的命運,個人無法改變。(P.265)
- 弗洛伊德將人的本能分為兩種:
- (1)生之本能(lifeinstinct),指促動個體追求生存行為的經本內在力量,弗洛 伊德稱此種求生的內在基本力量為慾力(libido)。由慾力所促動的行為,其目的除尋求生理需求(如飲食)的滿足外,更重要的是尋求性衝動的滿足。
- (2)死之本能(deathinstinct),指促動個體攻擊與破壞行為的基本內在力量;而攻擊的對象除外在的人與物之 外,也包括他自己(如自殺)。 (P.265)
- 按弗洛伊德的理論,人格是一個包括三個層次的整體結構。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分別代表三個不同的"我";三個我之間的一 切交互衝突、協調,就形成個體的一切行為。(P.266)
- 本我(id)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的部分,人格結構中的本我有兩個特徵:
- (1)本我的一切活動受本能所支配,在生之本能促動 下,個體尋求生理需求(如飢思食,渴思飲)與性衝動的立即滿足,故而本我的活動是快樂原則(pleasureprinciple)支配的。
- (2)本我的一 切活動受潛意識所支配,個體自己並不了解活動的原因與目的。(P.266)
- 自我(ego)是人個結構中的中間部分,人格結構的自我有三個特徵:
- (1)自我是從本我中發展出來的,其層次較本我為高; 當本我的生理需求與性衝動無法獲致立即滿足時,自我將遷就現實限制,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從而獲致需求的滿足。因此,自我的活動是受現實原則 (realityprinciple)支配的。
- (2)自我的大部分活動受意識之配,個體了也自己活動的原因與目的。
- (3)自我介於本我與超我之間,在整個 人格結構中發揮調和作用;對下層本我的衝動有約束作用,對上層超我的控制有緩衝作用。(P.266)
- 超我(superego)是人格結構中最高層部分,是由個體在生活中接受社會文化中道德規範的教養逐漸形成的。超我終有兩 個重要部分:一為自我理想(ego-ideal),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二為良心(conscience),是歸應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 制。個體所作所為,合於他的自我理想時,就會感到驕傲;反之,如所作所為違反了自己的良心,就會感到愧疚。因此,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從支配人性 的原則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則(perfectionprinciple)。(P.266)
- 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有兩大特徵:其一是成年的人格係由其幼年生活經驗所決定。其二是將人格發展分為五個時期,每個時期 皆以性感區(erogenous)(身體上性敏感的區域)名之。故而弗洛伊德的人格發展理論被稱為性心理期發展論 (psychosexualstagetheoryofdevelopment)。(P.267)
- 口唇期(oralstage,0~1歲)。從出生到一歲之間之所以稱為口唇期,是因為此一時期應 而本能性的需求,主要是靠口唇的活動獲得滿足。(P.267)
- 肛門期(analstage,1~3歲)。此一時期的發展特徵是,幼兒從大小便排泄時所產生的快 感得到滿足。(P.267)
- 性器期(phallicstage,3~6歲)。此一時期發展的特徵是,兒童的興趣集中在他的性 器官;從玩弄自己的性器部位獲得原始性衝動的滿足。按弗洛伊德的說法,幼兒自三歲開始就會有性的幻想;將父母之異性者當作自己性愛的對象。於是出現了男童 以父親為競爭對手而愛戀母親的戀母情結(Oedipuscomplex)。(P.267)
- 潛伏期(latencystage,6歲~青春期)。此一時期的兒童開始接受學校教育,生活空間 擴大,由自己的身體和對父母的感情,轉變到周遭的事物。從原始慾力來看,呈現潛伏狀態,故而此時期的男女兒童團體活動多成男女分離趨勢。(P.267)
- 兩性期(或生殖期)(genitalstage,青春期延長到成年)。到了兩性期,由於性器官的 成熟,前一期潛伏著的性興趣重新活躍起來。惟此一時期的性需求滿足的對象,由父母轉向同年齡層的異性,故而開始與異性交往,而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識。至此地 步,人格的發展與性心裡的發展漸臻於成熟。(P.268)
======================================
科學家發現,當猴子體會到「銅板」是有價值的時候,不僅會根據喜好用它換取食物、換取與母猴的性行為,也會為了它大打出手。當猴子一明白貨幣的價值後,竟然開始會「行搶」,並且為了拿到貨幣而打成一團;另外,公猴還會用搶來的錢,拿去和母猴換取性行為,「完事」後,母猴也再拿這些硬幣換取了幾顆葡萄。
論文中並未以大篇幅闡述猴子的「買春」行為,但其懂得運用貨幣從事性交易,足以推翻亞當史密斯 認為的「只有人才會使用貨幣」。
====================================
這生下來該不會是麵包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