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之死,通論皆以為係街亭之敗後,回到諸葛亮大營負荊請罪,最後被諸葛亮淚斬于軍門,京劇《失街亭》唱的就是這一段。
但是,這些全是小說家的藝術加工,史實與這些說法是有很大出入的。不妨參考陳壽所著之《三國志》及後裴松之註釋,綜合起來推論歷史「斬馬謖」的真相。
馬謖的確是死了,但以上均未提及馬謖是如何死的。
從這兩傳來看,馬謖確實是被諸葛亮下令處死的,但到底有沒有付諸實施呢?答案是沒有。
綜合以上史料,可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馬謖在街亭舉動違規,不遵諸葛亮的指示,以致于最後慘敗而歸,並直接致此次出擊祈山的戰果——隴右三郡得而復失,無奈之下大軍退回漢中。
馬謖是深知自己失敗後果的嚴重性的,因此便畏罪潛逃,而身為丞相長史的向朗礙于情面或出於愛才之心,知情不報,事泄後導致他也在家賦閒達二十年之久,馬謖最終被緝拿歸案,並被諸葛亮處以極刑,然而還未及行刑,馬謖便於獄中病故了,這便是史書的馬謖之死。
之後諸葛亮的親自祭奠、為之流涕,以及有十萬之眾陪著流淚,且對其遺孤待之若平生,這種既斬之,又恤之的作法,也是有著很多複雜的原因在內的。
首先,對馬謖其人,有著知人之明的劉備曾交代諸葛亮說:「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所以諸葛亮上表自貶,一是由於對馬謖其人認識不足,二是由於對劉備的囑咐未予重視,導致出擊祁山之戰勞軍傷財,無功而返。以諸葛亮執法那「賞罰之信,足感神明」之風格,將其處以極刑,這也是必然的。
但馬謖在諸葛亮南征孟獲之時,曾于出兵前向諸葛亮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將為下」的戰略方針。而在作戰中,諸葛亮也是充分體現並採用了這種戰略方針的,最後南疆終蜀之世未再有戰事,這可說其中有馬謖的功勞。
且馬氏兄弟在荊襄一帶素負才名,其中有「白眉最良」之稱的馬良與諸葛亮的交往中稱諸葛亮為「尊兄」,裴松之認為「良蓋與亮結為兄弟,或相與有親,亮年長,良故呼亮為‘尊兄’耳。」無論如何,馬氏兄弟與諸葛亮交情非同一般,且都具有一定才能,所以諸葛亮雖然要處馬謖以「誅」、「戮」之刑,然而畢竟是用人之際,對其是深為惋惜的,所謂「揮淚斬馬謖」倒是比較附合史實的,這從他善待馬謖遺孤一事上就可以看出他對馬謖的態度了。
只是在小說家的加工過程中,將馬謖畏罪潛逃一事略過不提,並作了一些加工,這一段就藝術角度來看,比之史實的確是更感人而且富有感染力了。
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影響力之大不言而喻,現在已被改編為無數的不同版本、類型的遊戲及影視劇,只是這些大都是以《三國演義》為藍本的,由於歷史原因,小說中尊劉貶曹的傾向嚴重,而且對很多人物、事件作了藝術加工,與歷史事實有很大的出入。現在給大家提供一些真實的史料,將《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作些比較,以便大家可以更完整、真實地去看待和了解這段歷史。
參考自《史說新語》乙書,由中國友誼出版公司出版發行,作者汗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